? php $CATEGORYS = getcache("category_content_1",'commons'); ?>
■ 審計部 鐘蔚
8月3日是周六,因要送孩子去游學,于是我就有了半天在北京閑逛的機會。早早就打算好此次要專程去趟觀復博物館,所以提前把線路仔細查詢了一番。
輾轉換乘了兩路地鐵,又奔公交車而上,坐下方知還需好長一段路,幾乎是公交線路兩個終點之間的距離。晃晃蕩蕩地一路來到一片似乎是郊外農村的地方,朝陽區(qū)大山子張萬墳金南路18號——觀復博物館所在地。一看時間,好嘛,路上足足用了兩個鐘頭。
門前的馬路看樣子剛剛擴建,兩邊的樹坑挖好了還沒有種上樹,四周除了觀復博物館一座四合院似的二層小樓,空曠無人。據(jù)說觀復博物館是2004年遷址過來的,想來八、九年前這里恐怕更加孤寂。這景象倒真像觀復博物館目前在國內所處的境地,有點鶴立雞群的感覺。畢竟民辦博物館而且是層次較高的這種,還是處在孤芳自賞的境地。
但是這一點沒有干擾我游玩的興致。也巧,門口停放著一輛旅游大巴,居然也有旅行團對這里感興趣,實在是可喜可賀的一件事。
門口買上票,挑選了自己喜歡的一幅門票圖形,售票大爺細心地將書簽似的門票穿上絲帶,鄭重地蓋上日期,一張精致的門票書簽大功告成,很具有紀念意義啊。
迫不及待走進大院,觀復的大字及出處就刻在迎面的影壁墻上,為博物館增添了幾分雅致。院中一個諾大的四方形魚池吸引了我,扁扁的魚池由透明的下寬上窄玻璃制成,池內水波流轉,無數(shù)的金魚暢游其中,我想這種設計一定有什么寓意吧,盡管不懂,但與環(huán)境渾然天成,總是賞心悅目。
看到熟悉的影壁前那幾株長勢旺盛的棗樹和樹下的頑石,就恍惚看到馬先生坐于此上的身影,這幅圖景不止一次地出現(xiàn)在馬先生的博客中,直叫人爛熟于心。記得馬先生為這棵棗樹的種下還曾寫下博客。
院內很靜,門口大巴里的乘客這時不知身在何處,我信步走到展覽館的門口,發(fā)現(xiàn)門口處慵懶地躺著一只黑白相間的花貓,不遠處還有一只貓在溜達,一定是馬先生博客中提到的博物館護館之貓。剛想給這些小家伙留個影,一邊的工作人員沒有看出我的意圖,催促我趕緊進館參觀。
也算是我幸運,還有十分鐘,館內的講解員就要開講了,真是意外的收獲。
這時,大巴車的乘客不知從哪里涌了出來,團團聚集在講解員身邊,我于是混入其中,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,分別參觀并欣賞了陶瓷館、家具館、門窗館、油畫館、工藝館的藏品。
件件精美的藝術品,讓我贊嘆、唏噓、感慨!不明白人類文明既然進步,為什么我們日常的生活卻距離美的藝術反而愈加遙遠,為什么現(xiàn)代人就不如古人,與藝術、與精美生活息息相關呢?
遺憾的是,館內很多藏品是不允許撫摸的,無法感知他們從遙遠的年代帶來的那種真實的氣息和觸感,只能細細打量,用眼睛體會,用大腦想象,不能不贊嘆古人的精湛手藝與獨特匠心。
在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內,沒有找到特別喜歡的物件,也是一個小小的遺憾。
因為惦記著留在賓館的兒子,所以我不再做過多停留,在院里拍了幾張照后急匆匆又趕回途路。下午4點多的驕陽還是火辣辣的,我站在公交車站等車的空檔,回望不遠處的博物館,它還是那么高傲地挺立在空曠的原野中,像一位穿越了時代的古人,忍受著內心的寂寞和世人的忽略,卻依然充滿了對人類古往今來文明的信仰和祝福,默默地散播著文化的種子,意欲喚醒國人沉睡的記憶,期望著中華千年文明重新崛起的那一天。
我雖不才,但是我很為自己能靠近他、理解他、熱愛他而感到自豪。
馬先生,向您致敬!